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东亚青年工程师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Young Engineers Colloquium in East Asia)由中、日、韩三国国家团组于2018年5月发起,吸引了各国青年工程师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举办面向青年工程师、学者和学生的东亚区域研讨会,有助于推动青年工程师更积极地参与IABSE相关活动,十分必要。第一届研讨会于2018年10月24-25日举办于上海同济大学,第二届研讨会于2019年11月7-8日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举办。

本次研讨会控制参会人数,旨在保证每位参会者的汇报时间,并确保青年工程师间的深入交流与时间的合理安排,进而促进本研讨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讨会为年轻的工程师提供了向结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同仁介绍科学研究、建设项目及工程实践的机会。会议第一天先进行主题汇报,然后是人行桥设计大赛各个代表队介绍参赛作品,最后进行5场分场汇报。

会议参会人员集体合照

主题演讲报告

本研讨会由担任三井住友建设公司CTO的Akio Kasuga博士作主题报告,题目为《Innovations for sustainable bridge construction》,主要介绍了其参与设计的几座长寿命无金属桥梁。无金属桥梁没有钢筋腐蚀等问题,具有更好的耐久性。Akio Kasuga博士采用了包括纤维加固混凝土、AFRP等技术,并通过实桥梁段实验和监测证明了无金属桥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Akio Kasuga博士作主题汇报

人行桥设计大赛

人行桥设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5个代表队参赛,其中中国2个,日本9个,韩国4个队。最终来自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教研室的王傲、罗岚炘和刘展行同学组成的代表队“Wing Spread Bridge”斩获人行桥设计大赛第一名。该方案采用变桥宽悬带拱组合体系,悬带拱是以受拉为主的悬带和以受压为主的拱相结合的新型组合结构,其中,桥面板敷设在拱肋和悬带上,以实现人行道板在立面高度变化和横桥向分离。该方案结构新颖,造型美观,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王傲、罗岚炘、刘展行同学的参赛作品——Wing-Spread Bridge

王傲,罗岚炘和刘展行同学与指导老师们合影

除此之外,同济大学的徐胜乙和沈阳建筑大学的单伟桐同学组队参加了比赛,提出了悬索—拱桥联合体系。桥梁外形新颖不失优雅的设计,使两岸花园的自然景色协调相接,其线形的彼此起伏也如波浪一般优美,也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徐胜乙、单伟桐同学的设计方案——主缆-拱协作体系人行桥

分场报告

本次大会一共进行了五场分场报告,共有42名青年工程师和学者学生进行讲演,其中,中国代表团23人(含香港代表团2人),日本代表团17人,韩国代表团1人,德国代表团1人,发表了前沿研究论文和建设项目的技术报告。青年工程师与资深桥梁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之间进行了积极深入的讨论,并交流最新技术与研究前沿问题。

汇报人

单位

汇报题目

张宗凯

同济大学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bridgetemperature field: a case study

张熠

清华大学

Climate effects in structural reliabilityanalysis: seasonal approach

余学文

同济大学

Block-updating recursive capon method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altime cable forceidentification

杨纪鹏

同济大学

Nonlinear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 of structure and input inversion underearthquake input

闫业祥

同济大学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near-faultground motions pulses on seismic fragilityof single-pylon cable-stayed bridge

许钊源

同济大学

Assessment of transverse collaborativeworking performance of assembled beambridges based on statistical modal strainshape

许煜远

同济大学

A component mode synthesis approach forreduced-order modeling of cable networks

徐斌

同济大学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suspender tension based on tri-segmentsuspender dynamic model

夏烨

同济大学

A Brief Review and Developments inBridge Weigh-in motion Technology

魏凯

西南交通大学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local scour oflarge caisson foundation with differentgeometry designs

谭彪

同济大学

Interference effect on vortex-vibration of aparallel twi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bridge

邵珠峰

同济大学

Active monitoring for anti-collisionbetween vessels and bridges -a case study

卢丹阳

同济大学

Nonlinear aerodynamic hysteresis effect ofsingle frequency large amplitude torsionalmotion of typical streamlined box girder

简旭东

同济大学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for shortand medium span bridges using vehiclesensing technique: demonstration by anexperiment

龚丰宗

同济大学

Bending moment impact effect of multispan beam bridge subjected to railway load

葛良福

同济大学

An accurate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of traffic load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YOLO-v3

狄方殿

同济大学

A full-scale experimental study onvibration control of bridge suspendersusing the stockbridge damper

戴伟

同济设计院

The design of Jifen footbridge over FenHeRiver

陈文超

同济设计院

The design of the composite bridge ofEstern High Way of Fuzhou, Jiangxi,China

陈讷郁

同济大学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of aerodynamicparameters for bridges

陈林

同济大学

Refined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 with mooringcables

Sammy Yip

奥雅纳香 港

Gerald Desmond Bridge – seismic designof main span bridge

James Christopher Pitchforth

奥雅纳香

Feasibility study considerations anddevelopment


简旭东同学进行研究汇报

张宗凯同学回答听众提问

评审委员会遵循IABSE的评价体系,针对汇报人的论文、汇报与回答问题质量进行了认真评分,一共评选出三位青年工程师获得杰出青年工程师最佳论文奖(the Outstanding Young Engineer Best Paper Award),来自同济大学的谭彪题为《Interference effect on vortex-vibration of a parallel twi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的报告获得了该奖项。

参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合影

济大学博士研究生谭彪获得青年工程师最佳论文奖


技术参观

11月8日的中午报告会闭幕后,代表团成员进行了技术参观,乘船考察了东京隅田川沿线的部分桥梁。隅田川桥梁被称为东京的桥梁博物馆,沿线有众多自昭和时代以来修建的桥梁,风景优美。同学们在欣赏桥梁建造技术、优美造型和巧妙设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桥梁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全体参加Technical Tour的代表团成员合影

大会总结

通过这次研讨会,每位参会同学都参加了人行桥设计大赛或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开阔了学术视野,锻炼了学术表达能力,感受到了IABSE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国际桥梁工程最新的研究方向。同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工程师通过互相交流,以及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间的深入交流获得学术指导与视野进步,建立了深厚友谊与合作。

2019-11 Final_Program (yec2019).pdf